close
  這本是第一次上課的時候老師在 PPT 裡介紹的故事。某次到別校的圖書館陪別人唸書的時候,自己到日本文學區剛好找到,想起老師提過,就拎起來看了。雖然封面是以楢山節考為名,但實際上這只是整本書的其中一個故事而已,並不是整本。 
 
  故事發生在日本的某座山上,在那裡貧窮且糧食不足。當地對老人家的看法和傳統台灣人的觀念不一樣,他們認為老人家沒有生產能力只會吃掉家裡的糧食,因此如果年紀大了牙齒卻還很硬朗,是一件很丟人的事,不僅是來自家中甚至是村落中異樣的眼光,連老人家自己也會感到羞愧。因此每隔一段時間,當有老人家「到了某個年紀」的時候,就會召開村落的會議讓大家知道,老人家要上楢山了。他們的觀念是犧牲一個老人而使更多的青壯年及小孩有足夠的飯可以吃。
 
  而上楢山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由家裡的男丁揹著老人,在凌晨的時候不能被別人看見,從家裡一路走到隔了兩座山頭遠,雪白的楢山,到了山頂的時候再把老人放下來,替她鋪好草蓆,男丁就自己離開。或許是為了不要讓他看到老人被遺棄在山頂的畫面而心軟把老人救下來,村落裡還有個規矩,一但離開就不能再回頭了。 
 
  主角婆婆的兒子在揹著婆婆上山的時候,一路上看到許多過去被揹上山的老人屍骨,不知道命運即將和這些屍骨一樣的婆婆和即將親手葬送母親生命的兒子看到這些骨頭時內心想的是什麼呢? 
 
  同樣的情景如果搬到華人社會,應該是不被大家所接受的吧,畢竟華人社會尊崇孝道,即使老人不事生產,也會因為他們曾經拉拔我們長大成人而有責任讓他們好好的走完最後一程,而不是將他們揹到山上自生自滅,換句話說,等死。我想,故事裡這樣的習俗應該已經從文明的日本消失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每天都要很有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